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产粮大县种植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产粮大县种植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西省种植小麦的优势条件?
山西种植小麦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山丘陵区土壤环境安全且其独特地形地貌有利于有机小麦种植基地缓冲带的构建。低山丘陵区较平川区相比,远离污染风险高的区域如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生活垃圾场等。研究表明,低山丘陵区农田重金属(铅、镉、铬、砷、汞)含量显著低于平川区农田;独特的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利于有机小麦种植缓冲带的自然隔离。总之,低山丘陵区的土壤环境安全显著优于平川区。
在小麦生育期严重干旱的2018-2019年度,低山丘陵区(乡宁县双鹤乡红凹村万福特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与平川区(山西农大小麦研究所尧都区吴村镇洪堡村试验基地)均种植10个相同品种,在2个试验点均为瘠薄旱地且小麦生育期降雨量基本相同的情景下,10个品种平均籽粒产量低山丘陵区较平川区表现大幅度增产。其主要是由于低山丘陵区较平川区有较低气温,导致土壤蒸发量低山丘陵区低于平川区,麦田保水效应低山丘陵区优于平川区。
三是干旱年型低山丘陵区较平川区表现病害发生概率低、虫害程度轻。
试验发现,在小麦生育期严重干旱的2018-2019年度,茎基腐病发病率和红蜘蛛发生量,低山丘陵区(乡宁县双鹤乡红凹村万福特有机小麦种植基地)均低于平川区(山西农大小麦研究所开发区试验基地)。其主要是由于气温平川区较低山丘陵区偏高导致土壤蒸发量大形成的暖干旱所致。
四是低山丘陵区较平川区发生春季低温冻害的概率低。
为什么古代东北不产粮,而现代可供全国?
我国东北地区古代不产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所决定,一是气候寒冷二是人口稀少。气候寒冷决定了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不利于人口生息繁衍,人口稀少又使得那里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非常之小,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古代的东北几乎没有多少人类种植的粮食。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口生产也随之扩展,使得东北这样古代的蛮荒之地也不断的有人类活动增加,慢慢的东北人口不断增长,仅仅依靠自然界的一些果实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中原及华北一带农业种植技术不断的被带到东北,粮食种植活动便一步一步的扩大。到了近现代,人口数量极具增加,粮食种植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东北这样的地方便很快的成为我国粮食种植的重要基地,由于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同时***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和一流的粮食品种以及农田管理,因此成为全国人民的粮食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产区。
这很简单,最根本的是人口问题。大汉帝国时全国只有2000万左右的人口,这就是和现在北京市的总人口相当。***帝国时期总人口这就是如今北京市和上海市人口的总和差不多。
试想一下,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几千万的人口,那是怎么一种情况?就像今天的加拿大那样,百里无人烟,千里难见城市,如果不是现在文明和技术,可是一派荒芜的原始景象。
这就是关键之所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产粮大县种植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产粮大县种植技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