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到地种植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到地种植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地菇种植方法和技术?
畦床制作
选地势高、排水条件好、水源近、病虫杂菌少的早稻田。9月下旬作畦,畦床南北向,床面宽100厘米,中间筑15厘米宽土埂,形成两条畦面,长度在20米以内,畦床四周筑小埂,宽、高各10厘米,但小埂不能敲实,床土必须松、碎,以利于菌丝萌发生长出菇。
地栽蘑菇培养料比室内栽培的稍生些,水分比室内栽培稍干一些,含水量55%~58%,即手捏紧培养料时手缝里有点湿为准,千万不能有滴水现象。
(3)菇床消毒
1. 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地整地,在实操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地菇栽培的田块,注意尽可能选择偏沙性壤土,同时要确保排水性能良好、灌水方便,而且尽可能接近水源,保证交通运输便利等条件。
2. 针对相应的地块要进行拉线定向,具体栽培过程中,要以南北向排列为主,菇床宽 2m,厢中间留出对应的空间做人行道,确保其尺寸40cm,在两边各 80cm 制作单向栽培床,另外,在畦的外侧搭建 1.6m 高的拱棚,并依具体情况盖上农膜,使拱棚两头如同蚊帐一般盖到落地为止,制作活动门洞,通过此种方法,能够使其温度和湿度得到更科学合理的管控,在农膜的外侧要搭建外棚,把它作为遮阴用,防止阳光直射到菇床。在大棚四周深挖排水沟,把菇床排列整齐。
3. 把地菇栽培菌棒铺上菇床,要确保其厢沟拉直、规范,并对栽种时间实行统一化、标准化管理。结合具体田块情况,要想确保地菇能够实现高产优质,取得更大经济效益,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衡量相关因素,选择更高效的地菇品种,这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核心要素。
要择优选好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能好的品种,且足够高产,较好抗病能力,能有效抵御各种灾害等。做好培养料的配制工作。要着重做好地菇的培养料配置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干稻草、玉米秆、麦麸料等相关材料,确保其含糖量更高、营养更为丰富。
1、配制土壤
种植蘑菇菌之前,需要准备一个口径合适的广口花盆,然后选择一份肥力充足、透气保水的土壤,可以用蘑菇土、腐殖土、园土按照3:1:1的比例混合配制,配土后喷洒多菌灵液以消毒。
2、接种处理
将消过毒的土壤装进花盆中,然后把菌种撒在土壤表面,并喷水增加湿度,再在上面铺盖一层干净的报纸或卫生纸,最后置于阴凉的位置养护,将温度控制在23-25摄氏度之间。
3、日常管理
地姜的种植技术?
1、土地整理: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透气性良好、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地,每亩地施加3000kg腐熟有机肥和30kg的硫酸钾;深耕深翻,将肥料翻入土中,然后挖沟,沟距为50-55cm,沟宽25cm,沟深10-12cm。
2、姜种处理:选择姜块肥大、色泽亮丽、不干缩、无病虫害的姜块作为姜种,然后将姜种放置在温度22-25℃,湿度为60-80%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催好芽后,将姜种掰成75-100g的小块,每个姜块上需要保证有一个幼芽。
3、播种:当10cm地温稳定达到16℃以上时,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播种,播种前施足底水,播种后覆盖上一层4-5cm后的土壤。播种方法:将种块水平放在沟内,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每个姜种之间距离18-22cm。
4、施肥:壮苗肥,每亩地随水施加1000kg的人粪尿或者是10kg尿素;立秋前后,每亩地施加1000kg的腐熟有机肥,15-20kg三元复合肥;9月上旬,每亩地施加30kg三元复合肥。
5、水分:夏季在早上和晚上分别浇一次水,降低低温;立秋后,姜对于水分的需求度变高,需要保证土壤的相对湿度在75-80%;收获前3天浇最后一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到地种植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到地种植技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